徐志摩走後張幼儀「一人拉拔四祖孫」 尊重長子意願「不寫詩改從商」四代同堂走時面帶微笑
在耳濡目染下,長相酷似徐志摩的徐積鍇慢慢地在性情上越來越像母親了。與母親在一起的日子裡,多數時候祖父母也與他們一起生活。後來,徐積鍇才知道,祖父母是因不滿繼母陸小曼的種種憤而北上與母親一起生活的。
祖父母最初找到了張幼儀母子時,徐積鍇雖開心至極,卻也很是意外。當時他雖然年紀還小,卻也懂得此時的母親和祖父母已不是一家人。
於是,後來張幼儀為祖父母在自己家隔壁買了房子安頓後,徐積鍇終於忍不住問母親了。
Advertisements
那天晚上,張幼儀正要結束伏案工作時忽然發現有人站在身後。她轉身發現兒子正披著一張小被單站在門口,她忙走過來問:「怎麼不睡,快回床上。」徐積鍇卻撅著嘴不肯回房,張幼儀意識到兒子似乎有心事,於是她弓著身子問:「怎麼了?」
徐積鍇沉默了半晌後終於開口了:「你跟他(父親)不在一起了,怎麼還管爺爺奶奶呢,你會管多久?」
張幼儀聽完後直起腰認真看向兒子道:「他們是你的爺爺奶奶,你是他們的孫子,媽媽管他們是應該的。」徐積鍇聽完後眼眶立馬濕了,轉身回房時走到房門口處,他又轉頭看向母親道:「媽媽,謝謝你。」
很難想像,最後為徐申如夫婦送終的竟也是前兒媳張幼儀。母親做的這一切,兒子徐積鍇全部看在了眼裡、記在了心上。母親從未和他提過「情義」二字,但他早已在母親的言行舉止中懂了這個字眼。
Advertisements
相比其他孩子,從小深受善良母親影響的徐積鍇比一般孩子心地更柔軟。長大後,為了給母親減輕負擔,徐積鍇在眾多的專業中選擇了就業更容易的土木工程專業。
張幼儀當然懂得兒子做這種選擇的背後用意,但她並沒有阻止。
1938年,在張幼儀的安排下,徐積鍇與長相美麗的張粹文結成了連理。兩人結婚後先後生下了三女一子,也是在這之後不久,即1947年,徐積鍇向母親提出想前往美國留學。
臨行前,張幼儀對兒子徐積鍇說:「你是有讀書人的基因和商人的基因的,這兩樣,我都不想你丟。」徐積鍇聽完後用力點了點頭,他知道,母親是想讓他不考慮生計而單純考慮個人喜好。
Advertisements
就這樣,徐積鍇終於在職業上做了第二次規劃:他在學習土木工程的同時,也開始在哥倫畢業大學學習經濟學。而妻子張粹文則留在特拉法根設計學院學習設計。
從張幼儀的言辭間可以聽出,她希望兒子和父親一樣成為真正的讀書人,畢竟,這樣一來,她才好告慰離去公公的在天之靈。可最終的結果讓她失望了,至始至終,徐積鍇對詩文創作都沒有太大的興趣,即便他在文辭上擁有過人的天賦。
Advertisements
對於這一切,後來徐積鍇自己的解釋是:「我對作詩一竅不通,根本不是那塊料,我是務實派。」
而張幼儀則認為,兒子徐積鍇沒有成為如父親那般的人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他受父親的影響太小了。這點,徐積鍇自己是認同的,他後來曾數次在採訪中說:「我對父親的印象說不上來,我對他的全部認識幾乎都是從書本裡來的。」
後來,被逼問對父親的印象時,徐積鍇只得很有些茫然地說:「根據書上寫的,他很熱情,對朋友很真心,喜歡派對」。
若徐志摩九泉之下知道兒子對自己的評價竟全部來自書本,不知他自己會作何感想。
Advertisements
一句「母如得人,兒請父事」,直讓無數人感動落淚。試想,哪一個被辜負的女人,在欲再婚時聽到兒子說:「你若再婚,我將把他做父親看待」時,能不感動落淚呢!
從這些溫暖的字句裡也可看出,徐積鍇對母親一生遭際充滿了憐惜,所以,他比誰都希望母親得幸福。從另一方面看,他言辭中流露出的種種也表明他對父親昔日於母親的所為也是心有芥蒂的。
1972年,張幼儀二婚丈夫蘇紀之離去,蘇離開時他們已經相伴近二十年。蘇紀之離去後,徐積鍇前往料理了後事,之後,他將母親接回了美國養老。
為了不影響母親已經持續了無數年的生活,徐積鍇選擇了在離自己家最近的地方單獨安頓母親。平日裡她想獨居就能獨居,想與兒孫共享天倫時便可見到兒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