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是一種自律!「生活態度」暴露自身修養,日子再苦也要「活出人的樣子」
那你的世界一定也是混亂的。
重要場合穿著不得體,
那你對任何事情,也都是沒有禮儀的。
美,不是要穿名貴的華服。
而是懂得什麼叫得體。
假設一個人可以容忍自己
衣著隨便,房間雜亂,
你會認為他是一個對自己要求嚴格,
有品味的人嗎?
美是對別人的尊重,
更是自重和修養。
美學家蔣勳在講「品味」一詞時說:
Advertisements
「日常生活一個人在吃食物的時候,
他能不能有一個自己的品味。
如果社會裡流行山珍海味,鮑魚啊,魚翅啊,
可是我們知道再好的食物每一餐吃,
每一頓吃,他一定膩。
膩這個字,就是不知道節制,
已經不知道節制。
所以他必須回到一個自己的選擇說,
我今天可以粗茶淡飯,
我不要那個山珍海味,
我能夠把油膩的東西轉換成清淡的東西。
因此我們講taste,講品味的時候是說,
他很充分地知道我怎麼選擇,我要什麼。」
在蔣勛看來,
品味不是一味接受填鴨式的流行審美,
而是多用自己的眼睛去發現,
尋找如茶一般回味悠長的美。
真正的美是一種節制,
不跟風,隨波逐流,
擁有審美力。
文物修復工作者屈峰曾感悟:
Advertisements
「中國古代人講究格物,
就是以自身來觀物,又以物來觀自己。
文物工作者他在修這個文物的過程中,
他跟它的交流,他對它的體悟,
他已經把自己也融入到裡頭。」
修復工作者懂得這件文物的來由,
知道它的歷史脈絡,
才能讓它繼續美下去。
由此想到,民間文物修復的「慘狀」
Advertisements
一些被「修復」的佛像,
與其說「修復」文物,不如說是毀壞。
那些眼懷慈悲、神態安靜的神佛,
生生被畫成了地主家的胖兒子。
美,已蕩然無存。
「審美的感官需要文化修養,
Advertisements
藉助修養才能了解美,發現美。」
比如,一朵花望過去是美的,
若你懂得花的意象,
懂得生命的生息和延續,
便能感受到一種豁達。
可以沒文憑,不可以沒文化;
可以不上學,不可以不讀書。
挖掘更深刻的美,
與一切美的東西產生共鳴,
需要美學的知識儲備,
更需要充分的自我認知
以及對美的品味。
美,是一生的智慧。
情深萬象皆深。
Advertisements
發現、欣賞生活中的美,
把平淡的日子過得活色生香。
願意維持一顆熱愛的心,
給自己和別人一點新鮮和美好。
活得有趣、活得漂亮、
活得有價值、活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