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全家造房隱居!花20年「種植整片森林」改造農田 親手「蓋121坪房」養花餵鳥享愜意生活

花了兩年在山中蓋房,用20年種植一片叢林,守護這片屬於大自然的土地!

90後的廖凡,和父母生活在30畝的森林裡,

林中棲息了上萬隻鷺鳥。

2015年開始,爸爸廖全福用了2年時間,

親手在林中屬於自家的一塊地上,

蓋起400㎡(121坪)的房子,

一棟是木結構,一棟是青磚房。

一家人以前住在市區,之所以搬進森林,

其實是為了保護這裡的鳥兒,防止它們被偷獵。

這片鬱鬱蔥蔥的森林,在成都附近,

20年前,這就是一塊光禿禿的農田,

廖全福租下來種樹,想做苗木生意。

五六年後,樹林生長茂盛起來,

飛來了一群白鷺,在這裡停留、繁衍,

他不忍心破壞鳥兒們的棲息地,

就沒再賣過一棵樹。

在廖凡記憶中,「保護鳥」一直是件很不好的事,

爸爸付出了很多,園子也沒有任何金錢收益,

他還總是穿著20塊(約新台幣83元)的白布衫,

滿身泥地種樹、清理垃圾、觀察鷺鳥……

搬來這裡後,她開始理解爸爸:

對大自然的喜愛,可能就是人的一種本性。

她決定留下來,

和父母一起照顧這片鷺鳥的棲息地。

以下為廖凡自述:

「明天我要去買泥鰍了」,吃早飯的時候爸爸說。

到了耕種季節,周圍的農民會打農藥,含農藥的食物對鷺鳥傷害很大。爸爸一看到鳥在地上,就知道該買魚、買泥鰍給它們吃了。

樹林有上萬隻鷺鳥,最多的是白鷺,還有牛背鷺、夜鷺、池鷺等等。它們每年春天飛來繁衍,秋天離開,有些老弱病殘會繼續留下來過冬。

爸爸經常說鷺鳥比人要聰明,它們知道哪裡可以安居。

這裡原先是一片農田,一棵樹都沒有,爸爸種樹五六年後,引來一群鷺鳥停留。

爸爸捨不得破壞它們的棲息地,就沒有再賣過一棵樹苗,也不修枝,任其生長。

爸爸是廣漢雙福村人,我們家原先住在附近的廣漢市區。有人知道林子裡鷺鳥多,晚上會來偷獵,爸爸放不下心,經常三更半夜開半個小時車過來查看。媽媽早上醒過來,就發現他人不見了。

2017年2月,我們在樹林裡的房子建好之後,索性就搬進來了,主要是方便保護鳥。

房子建在林中自己家的土地上,有400㎡(約121坪),爸爸花了2年時間,親手一磚一瓦蓋起來。

兩棟房子都是按古建築的款式修建,也沒有設計圖,都是在他的腦子裡。

爸爸把李一氓故居的青磚運回來

一棟是青磚房。當時爸爸在彭州,見到民國革命家李一氓的故居正在被拆遷,一百多年歷史的青磚、雕花木窗被棄置一邊,他覺得很可惜,就收下來運回樹林。

用它們蓋了青磚房,主要用來做廚房,和連通到木頭閣樓的走廊。

另一棟是木結構,用來居住。為了防潮,木建築抬高了3個台階。

房子主體的材料是另外拆遷中收來的明代木板。

門窗是清代的,也是來自李一氓故居,雕工很精細。

爸爸原本只設計了一層平房,木匠師傅說做了一輩子的古建築,沒有見過整棟房子用明代的老柏木搭的,無論如何不肯鋸掉多餘的木頭。

所以多出來二層矮的閣樓,我就住在上面。

30畝的園子沒有刻意的設計,主要用的是廢棄、別人不要的材料。

莊園的城牆,是廣漢雒城的古城牆垮掉之後做修復,剩下不要的建築垃圾,爸爸撿回來修建而成。

而古廊橋的橋面,是父親用廢棄貨車的後備箱鋪的。

莊園有上千株盆景,我們不覺得它們是景觀,都是古老的生命,最老的有1500歲,年輕的也有100歲了。

這些盆景很多也是別人棄置不要的,爸爸撿回來救活,他發現河裡的淤泥對於盆栽有重新生長的作用。

樹林裡的生活很簡單,媽媽在沒栽樹的地方種了兩個小菜園,她很愛做菜,蔬菜我們基本能自給自足。

30畝的園子沒有雇傭其他人,早上起來,我和媽媽掃地就要2、3個小時,就會覺得特別的安靜。

我也發現,對大自然的喜愛,可能就是人的一種本性。

園子裡有一條河穿過,爸爸基本每隔一週會撿一次垃圾,穿著白色20塊人民幣(約新台幣83元)的「戰袍」,一雙布鞋,下河就去撿。

我今年25歲,這片樹林爸爸種了20年,從小在我的印象裡,「保護鳥」就不是一件好事。

爸爸為保護鳥付出了很多,樹林也沒有帶來任何錢方面的收益,全靠他另外做點生意養活。

我原本在北京工作,北漂的時候,跟父母的關係其實非常不好。

後來決定回來,也慢慢理解爸爸了。

爸爸就是非常熱愛樹,熱愛鳥,熱愛環境,熱愛這片土地。

他在十七八歲的時候,看到學校外面有很多樹林,非常喜歡,那時他就跟朋友說:「我長大之後,也要擁有一片樹林。」

他的這種熱愛,保留他最原始的初心,是很純凈的。

他一直堅持在做這一件事情,現在也算夢想實現了。

參考來源:今日頭條

Click to show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