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童年在路邊攤車買的「沙琪瑪」嗎?酥酥脆脆的好滋味至今仍難以忘懷,事實上只要簡單幾步驟,在家也能自製沙琪瑪!
沙琪瑪,也寫作「薩其馬」、「沙其馬」、「沙其瑪」、「薩齊馬」等,是滿語ᠰᠠᠴᡳᠮᠠ(sacima)的音譯。是一種滿族特色甜味糕點。薩其馬源於清代關外三陵的祭品。1644年清朝入關改元順治後,薩其馬被滿族人從東北帶入了北京,自此開始在北京流行,還成為當時京式四季糕點之一,剛開始帶入北京的時候,人們也把沙琪瑪寫作「沙其馬」、「賽利馬」等。
沙琪瑪以其鬆軟香甜、入口即化的優點,贏得人們的喜愛。沙琪瑪吃了耐飢,被常年行走在京西古道的馬幫和駝隊當作了絕佳的行走美食,無意間讓這道滿族的美食點心沿著京西古道走向了全國。
關於沙琪瑪這個名字的由來,一直都是眾說紛紜,以下給大家羅列了兩種說法:傳說一,清朝有一位姓薩的將軍,有一個奇怪的習慣,每次打獵回來都要吃點心,而且還不能重複。有一次薩將軍出門打獵前,特意吩咐廚子這次要做些新鮮的點心。如果不能做到令本將軍滿意,回來就吃你。話音剛落,將軍騎馬揚長而去,廚子心神不定,便在廚房忙活了起來,一不小心就把用雞蛋做好的點心掉進了熬糖的鍋里,偏偏就在這時,將軍回來了,又催著要吃點心,廚子這時又害怕又惱火,隨口罵了一句:「殺那個騎馬的!」便把失敗的點心端了出來,沒想到將軍吃後很滿意,便問點心的名字,廚子隨即回答一句:「殺騎馬」,結果薩將軍聽成了「薩騎馬」,因而得名。
傳說二,這也是相對前一個小故事個人覺得可信度最高的,「薩其馬」是滿語的音譯,在滿語裡,「薩其」是「薩是非」、「馬拉本壁」的縮音,擁有「切」的意思。是因為「薩其馬」屬於一種「切糕」,再加上「碼」的工序,即切成方塊,然後碼起來。此詞最早見於清朝乾隆年間傅桓等編的《御制增訂清文鑒》。在滿文字典中,薩其馬是由胡麻及砂糖製成的一種砂糖果子(漢語稱為金絲糕)。由於當時找不到漢語代稱,便直接將滿語音譯,所以亦會出現「沙其馬」、「賽其馬」等等的稱呼。
以上這二個傳說也都是民間百姓的流傳,所以我們無法確定它的真實性,不過可以確定的是,沙琪瑪的美味並沒有被時間所沖淡,而且一直流傳至今。
《燕京歲時記》中寫道:「薩其馬以冰糖、奶油和白面為之,形狀如糯米,用不灰木烘爐烤熟,遂成方塊,甜膩可食。」但是隨著時代的發展,我們已經用熬糖漿的方式取代了用不灰木烘爐烤製。可以說現在的這種做法更加健康了,那麼沙琪瑪的做法看起來比較複雜,但是如果你跟著我的步驟來,實際操作起來還是非常簡單的,一起來看看吧!
【沙琪瑪】
麵皮:普通麵粉75克、酵母1克、雞蛋1個(帶殼61.5克)
糖漿:清水20毫升、白砂糖60克、蜂蜜60克
輔料:食用油、黑芝麻、葡萄乾各適量
具體做法
(1)盆中打入一個雞蛋,加入一克酵母,攪拌一下,使雞蛋和酵母充分混合均勻。
提示:加入雞蛋可以保持沙琪瑪酥鬆的口感,所以只需要清水。
(2)倒入75克的麵粉,邊倒邊攪拌,直到沒有乾麵粉,變成大的棉絮狀,下手揉成光滑的麵糰。
提示:如果在揉的過程中覺得太黏手,可以適量增加麵粉,最後揉成的麵糰是中度軟硬適中的。
(3)揉好的麵糰蓋上蓋子,密封鬆弛30分鐘。
提示:鬆弛可以讓麵糰內部的水分有充分的時間變得均勻,達到一個水分平衡的狀態;鬆弛還能讓麵筋鏈有時間適應新的長度和結構,從而更好塑形。
(4)桌面撒上一層玉米澱粉,防止粘連。鬆弛好的麵糰不需要揉搓,直接按扁,擀成圓形或者長方形大薄片,大約2公分厚就可以了。
提示:用玉米澱粉比用普通麵粉做出來的成品更加酥脆。